关于吃的方法的思考
关于中餐吃的方法,一直以来都是美食家行业人士及社会的一个热门讨论话题,一些人主张分餐,卫生够标准;一些人觉得围餐的就餐氛围是一种情谊和家的体现。特别是大型宴会,一直难以推动作大幅度的变革。
其实,分餐制不是西餐的独有。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都以各吃各为主,只是随着商业的发达,特别是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尊卑和家庭氛围,所以后来中餐围餐逐渐占据主流,围餐也衍生了筷子的应用。这种吃的方式影响深远,特别是在东亚、东南亚基本上形成了主流。但回顾历史,一些高级别的国宴都基本以分餐为主。中国近代史也产生了好几次分餐制的推动,较近的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,曾热烈地推广了一段时间,但过后又冷却下来,个中原因也是习惯性的观念和宴会的复杂性所影响。但分餐制在商务餐和高级别宴会中实施推广已取得一定的效应。同样是亚洲的日本,自明治维新之后,分餐制就推广得很不错。
无论怎么个吃法,以什么样的工具去协助吃倒是要研究。在传统中餐围餐中,我觉得公勺、公筷和私筷是最基本的要求。最近在一些餐厅的餐桌上有专门的提示牌,如“请用公勺、公筷”,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动,同时提示客人注意餐前洗手。桌面上也会摆上热毛巾和消毒湿巾,较为人性化和别致。
至于商务餐及零点,有的餐厅也做得较为出色,除了传统的餐牌还加了位上菜和位上点心餐牌,当然公筷或刀叉都备齐。有的餐厅还会等客人到了再按客人位数摆放消毒过的餐具。这是一项细致又能照顾到顾客选择性的措施。
说实话,要讲卫生,餐前洗手、分餐制、公勺、公筷或分餐制、刀叉的合理应用、热毛巾和消毒湿巾、家具消毒处理等一系列服务方式改革,都是积极的进取型措施。经过一定时间的习惯,将来也会成为一种规范,这也是中国餐饮服务的进步。有的餐厅已经坚持了多年,并不断完善。他们会成为行业卫生的榜样,某种习俗,包括吃的习俗也会随着时代转变而转变。自然、舒适、卫生、健康、美味的结合是餐饮发展的主流。